2)第206章 无题_烽火之烈焰兵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969年3月该党建立了军事组织——新人民军,进行武装斗争,目标是夺取国家政权。该党及其组织长期以来被政府宣布为非法,总书记何塞·西逊长期以来流亡在荷兰。90年代以来,菲共内部矛盾不断加深,1992年形成“抵制派”(列宁主义)和“效忠派”(亲西逊派)。前者另成立菲工人革命党。1994年,从新人民军分裂出来的“亚历斯·文加瑶派旅”与“抵制派”联合。但西逊仍代表菲共主流。1986年8月,由该党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与阿基诺政府举行和谈,11月达成停火协议。1987年2月协议到期后,双方重开战火。拉莫斯政府成立后,1992年9月,双方在荷兰海牙举行了探索性会谈。1997年,双方在荷兰重开和谈。新人民军严重受挫,1999年兵力约9400多人。1999年5月,菲共因菲参院批准《菲美访问部队协定》单方面终止和谈进程,菲政府转而使和谈地方化,同时继续对流亡海外的菲共主流派领导人敞开谈判大门。6月菲总统发布政令,建立“全国和平论坛”,负责解决和谈有关问题,制订与和平进程有关的改革措施,下设“地方和平论坛”,在吕宋、维萨亚和棉兰老负责建立政府与菲共地方组织间的联系。

  阿萨姆邦联合解放阵线成立于1979年,以实施暗杀、绑架、袭击军警等暴力活动而著称,其宗旨要把阿萨姆邦从“印度统治下解放出来”。主席:阿拉宾达·拉吉柯瓦。

  另外,在印度还有几个种族分离极端武装组织(反政府武装组织),它们是波多民族民主阵线、卡塔普尔解放组织和卡尔比国家志愿军。

  克伦民族联盟:该联盟是缅甸独立初最有实力的组织之一,他们领导的克伦民族解放军兵力仅次于缅共人民军。克伦民族联盟还联合了一些地方民族武装组织并组成了“民族民主统一战线”。1994年该联盟中,信仰佛教和信仰基督教的人员发生矛盾和冲突,导至联盟一分为二。一派是以波妙为首的基督教派继续沿用“克伦民族联盟”名称。另一派改称“克伦进步佛教协会”。1995年初,缅政府军趁其内讧之机,向克伦民族联盟发起了大规模进剿,一举攻克其总部马纳普洛并占领了其控制区。迫使该部转移至缅泰边境西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。

  掸邦民族军:亦称掸邦军,成立于1964年5月。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军。1995年初其主席赛雷被坤沙暗害,同年5月掸族头人甘约率部脱离坤沙的蒙泰军另立山头,重新组建“掸邦民族军”。现主要活动于缅甸东枝以北的南兰、板法、孟盖和赖卡等地区。控制区面积510平方公里(不含游击区),控制区人口万人,总兵力3200余人,总部设在孟盖,该部曾先后10多次与缅政府进行了谈判,但均未能达成和解协议。

  掸邦联合革命军:成立于1960年,莫亨任首领。1985年该部与坤沙的蒙泰军合并。1996年初,原莫亨归部团长约色率2000余人,脱离坤沙自立门户,重新组成“掸邦联合革命军”。坚持反政府武装斗争。该部现主要活动于景栋以南,邦弄以东地区,以及孟乃、兰科、孟班、赛芒滚、万达果、刀辛和孟裴等地。总兵力约5000余人,编成756、757、758和759四个旅,总部设在景康(景统)。该部现仍继续坚持反政府武装斗争。

  罗兴伽***团结阵线:该阵线是缅甸若开邦的***反政府武装组织,成立于1978年,同时建立了“罗兴伽***游击队”,并在该邦的貌夺和布帝洞等地区建立了根据地。1991年缅政府对其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清剿,该部武装和***难民大批逃往孟加拉国。外逃的***团结阵线仍继续在孟加拉国坚持反缅政府的斗争,并向***国家请求援助,现该阵线由昭鲍任主席,努尔·伊沙林任副主席,肖丁任总书记,武装力量约3000余人,总部设在孟加拉国境内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